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关于美好生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发布日期:2022-01-25 作者:文 魁 点击:

 

[摘要] 美好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的新概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美好生活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范畴,居于核心地位。美好生活的深刻内涵对学科体系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源;美好生活是新发展理念的灵魂;美好生活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以美好生活的新范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就是按恩格斯“两个和解”的思想开创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完成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使命。
  [关键词] 美好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两个和解; 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1-0036-04

  美好生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用语。从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表述,到五中全会制定谋划新时代远景目标,再到六中全会总结百年奋斗经验、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美好生活不断被提及和反复强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不但指示着民族复兴的方向,引领着人民生活的方式,同时也矫正着社会演进的偏差。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历史时刻,我们有必要对美好生活这个新概念进行深入的学理分析,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提高对美好生活内涵的认识和把握。
  新时代的新范畴和动力源
  美好生活一直存在于人民对理想生活的各种期盼和追求中,它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家庭的、社区的、族群的。美好生活作为一个国家的奋斗方向和发展目标,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为,“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可见,美好生活是和新时代紧密相连的新范畴。
  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范畴,美好生活比原来的“物质文化生活”有着更为宽泛和深刻的内涵。新中国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摆脱了绝对贫困。随着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进一步把美好生活作为走向强起来的重要标志提出来,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美好生活作为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新范畴,内容丰富、具体、广泛、深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学科、多领域,迫切需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个学科展开深入的研究。
  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源。西方现代化是在资本对利润的无节制追求中实现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资产者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创造财富的劳动人民却不断陷入贫穷、苦难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现代化。我们的社会制度不允许靠牺牲劳动人民的利益搞现代化。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源。中国现代化进程要充分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将资本置于国家现代化总战略的框架中,服从和服务于美好生活的总体动力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和学科使命
  关于美好生活,政治经济学多有涉及,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始终没有成为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因为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任务是针对无产阶级受压迫、被剥削的社会现实,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灭亡的历史规律。共产党人也始终把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最紧迫的使命,把劳动人民翻身解放、脱贫致富作为首要的迫切任务,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生活只能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一些大致设想和模糊预言,这些设想和预言还不能够成为具体实施的清晰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苏联政治经济学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实现了全面小康,国家迈向现代化新征程。今天,我们如何表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呢?既然美好生活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政治经济学就应该对美好生活范畴的内涵、外延及其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提出自己的学理判断,并以美好生活的范畴为核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那么,如何认识和把握美好生活的基本内涵呢?生活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包括表现为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人类全部经济过程。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求五层次说,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到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逐级提升。他们都揭示了人类生活由低到高的层次性。美好生活应该属于人类在满足低层次需要后,超越谋生需要,进入满足更高级需要的高层次生活。美好生活联系着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与追求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预言:“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未来社会必将是“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将生产的很多,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预言,揭示了美好生活的真谛和最高境界,是政治经济学的天线思维。虽然我们现在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人人都可以进行“自由的生命活动”的历史条件,但全体人民是美好生活的不变主体,一个不能少,不能是一部分人生活富足、大部分人生活拮据,更不能是一些人的美好生活建立在其他人的苦难之上。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不能改,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人的片面性越来越少,每个人都会得到越来越全面的发展。
  美好生活范畴提出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美好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新追求。“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里,不但给出了时下美好生活的具体内容,而且指明了美好生活是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后提出来的更高追求。美好始终具有相对性,超越生存底线后总会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所以一般都会在美好之前加上“更加”的修饰词,不断提升、永无止境。
  美好生活不能仅仅理解为消费,而是包括生产在内的人的全部生命活动。从经典作家对劳动的认识中可以窥见马克思主义的美好生活观。他们区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劳动从谋生手段进化为生活第一需要。其实,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一部分社会成员已经在谋生过程中发现劳动的乐趣,把创造性劳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了。他们已经把谋生的职业与生命价值融合在一起,在谋生劳动中展示人生精彩。而共产主义则是人人都把劳动作为生活第一需要。美好生活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升华。
  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对学科体系各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恩格斯曾尖锐指出: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自己也不知道他在为什么服务,“他不知道,他的全部利己的论辩只不过构成人类普遍进步的一环。他不知道,他瓦解一切私人利益只不过替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转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使命就是实现“两个和解”,其余一切论辩都只是人类进步的一环。而“两个和解”的实现正是人类的美好生活。我们以美好生活的新范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就是开创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完成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使命。
  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好生活观去观察人类进化过程,我们会发现人类在追求幸福生活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同时也会看到偏离美好生活的异化现象和歧途。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同,可能对美好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判断。一些人眼中的美好,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丑陋。一部分人追求的所谓美好,可能正在伤害大部分人的美好。因此,必须明辨美好生活的是和非,这是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责任。美好生活的正道是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来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人”“每个人”“一切社会成员”,就是今天我们党强调的全体人民,而不是部分人、少数人。当然,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会有先富和后富、美好生活程度的不同,但我们绝不允许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生活水平差异固化的现象永久存在。美好生活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可以释放潜能、彰显个性、尽展人生精彩,但也必须遵循社会公序良俗和规则秩序。美好生活充分尊重个人的自主选择,保护生活方式的差异和丰富多彩,但也不是各行其是的无政府主义;该放开的放开、该统一的统一,既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统一意志。美好生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公民素质和道德约束上。其重要原则是: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美好时,绝不能伤害他人和集体的美好;人类在获取自然资源时,绝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对稀缺的公共资源,绝不许私人过度占有和使用;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浪费任何资源和财富,即使个人所有,也没有浪费的权利。美好生活的歧途出现在对美好生活的误读和误导上。作为消费者必须弄清美好生活是什么不是什么。一些人误以为美好的东西,只是满足于一时的感官刺激,其实并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作为生产者和商家不能唯利是图,为了金钱不惜诱导消费者进行畸形消费;科技创新要防止被资本所绑架,做出有损于社会文明进步的事情来;政府更不能只图表面的虚荣和政绩,而不能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从“两个和解”视角,对美好生活给出自己的学理分析。
  美好生活与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延续、深化和发展,以人为本是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新发展理念离不开人民的利益,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美好生活是新发展理念之灵魂。从创新发展来看,创新作为引领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直接来源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创新动力不仅来源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也生成于为满足美好生活的创新性供给。自由的创新活动本身就是美好生活,而且是最为美好的生命活动。资本主义运用先进科技的原则是资本的收益得失,常常因为利润和成本的算计而压制已有的发明创造;而我国科学技术的创造和运用则完全服从于人民的利益,每一项创新都尽快运用到实践中,使广大人民受惠。我们的创新成果总是可以尽快运用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针对的恰恰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归根到底还是美好生活的要求。绿色发展注重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更是美好生活对生产生活良好生态环境的呼唤。开放发展是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不仅在资源要素和生产能力上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而且也是人民享受世界文明成果、提高生活水平之策。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直接和美好生活相关,其关注和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推进共同富裕正是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美好生活是新发展理念的灵魂。
  美好生活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供给与高水平需求的有机契合,高质量发展本身就内含着美好生活。正如恩格斯在探索未来社会时提到的:“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这里,既包括极大丰富的物质资料、公平分配方式,也包括了美好生活的需求。所以,美好生活的实现不能仅靠供给侧发力,一定是供给侧与需求侧合力的结果。解决温饱问题的小康社会建成后,高品质生活和消费升级已经成为现实的需求。因此,美好生活就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一方面,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为美好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才能满足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只有美好生活才能产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文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

本文转载自《前线》

详细内容点击下列网址http://www.bjqx.org.cn/portal/sites/site-111/pages/qxzzdetail.html?pubId=676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