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制市场经济论纲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 文 魁
作者简介:文魁,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定有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 的特性。本文以规制市场经济的概念,梳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过程中,理论演化的逻 辑、考察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和短处、探讨了社会主义优越性与市场经济长处融合的机理并提出 社会主义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弊病的制度建设。最后,文章提出了规制市场经 济的制度基础和运行机制以及治理效能标准。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规制市场经济 异化 治理效能 中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即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 制度。那么,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体制长处为什么能够有机融合,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融合的实践方式和具体内容有哪些? 其实现的路径和机制是什么? 还存在哪些难题和挑战? 政治经济学必须给予学理的回答。本文试图通过对改革开放在这方面探索过程的梳理,找出 其演变的逻辑,并以“规制市场经济”的范畴,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 一、回归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定型 中国经济改革经过了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交互影响、逐步深入的演进过程。 (一)改革的启动:经济体制从经济制度的剥离 中国经济改革,是从一个概念的剥离开始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 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 济、政治和文化,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随着社会主义 建设的展开,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在发现已经建立起来 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尚存在着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时,我们党没有否定社会主义经 济制度,而是从经济制度的概念中剥离出一个经济体制的新概念。在理论上明确了,经济体制 是经济制度的实现模式,同一种制度可以采取多种不同模式,资本主义制度可以有不同的模 式,社会主义制度也可以探索不同的模式。经济体制这一概念的剥离,破除了苏联社会主义单 一模式的教条和迷信,开始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胆探索;同时也解 除了人们的疑虑,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动摇,但要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 制。虽然,最初对经济体制的实质并不清晰,只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 理方式进行改革,但毕竟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二)认知的深化:经济体制是资源配置方式的择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党认识到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必须充分发挥价值 规律的作用,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改革是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我们实行 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调控方式。这个时期,还只 是市场取向的改革,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认识阻碍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中 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时,遇到了中国是不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障碍。理论界也为此争论不休, 核心是市场经济是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属性? 在这个历史关头,邓小平一锤定音,他指出:“计 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 别”。(邓小平, 1993: 373)邓小平的这个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体制实质认识的深化和完 成。即,经济体制是资源配置方式的择定。同时,也就把计划经济从经济制度的范畴转划归经 济体制的范畴。之后,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由此,开始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进 一步探索。
(三)作为复合概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复合概念,由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合成。如何解释这个复合概 念呢? 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根据邓小平的论断,显 然不是前者,因为我们实际上对市场经济做了中性化的理论处理,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市场 经济本身不具有社会性质的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合概念只能理解为后者,即经济制 度 + 经济体制,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这样一个内涵去理解,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具备两个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体制长处。中国改革开放40年 的实践证明,正是这个优势和长处的共同作用和优势互补的合力,才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 展。 (四)经济体制回归经济制度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把改革 初期从经济制度剥离出来的经济体制,又回归为经济制度。经过40年改革又回归到经济制度 的经济体制,已经与原有的制度特征有了根本的变化。 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制度的实现方式,本来就是成熟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 放前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为了与资本主义经济特征形成鲜明对照,在理论上把社会主义 经济性质概括为三大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 想。公有制与私有制、按劳分配与资本主导的分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一一对应的鲜明特征。所以,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就成为不变的 信条。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与收入分配方式始终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形影相 随,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分配。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就使 我们把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表述为公有制主体和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不动摇,同时从中国的 实际出发,增加了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 而经济体制的改革摆脱了社会主义制 度性质的束缚,开始了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的大胆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客观上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合概念转 变为内在统一的专有概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已经有机融合为一体,在中国的国 ·66·
总第1期 政治经济学研究 2020年第1期
民经济中,市场经济有着社会主义的规定性;社会主义也找到了市场经济的实现方式。我们搞 的市场经济已经具有社会主义的属性,自然就可以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了。同时,也意 味着资源配置方式的探索已经完成,作为经济制度实现方式的经济体制已经定型。所有制结 构、分配结构与经济体制相互联系、内在统一,共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伟大创举:制度优越性与体制长处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指出: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 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 的优越性。” ①我们从中得到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只有始终坚 持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体制长处,并持续探索两个优势有机融合的体制 机制,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那么,这种有机融合是如何 发生作用的,又产生了怎样的效能呢? (一)市场经济释放了社会主义的新活力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市场主体独立决策、公平竞争;供求影响价格形成、价格引导资源 流动。这样一个经济体制的最大优越性就是活力和效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虽然宏观上克 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但同时也失去了包括劳动者和消费者在内的微观主体的进 取心和创造力,这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个人全面自由发展是不一致的。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 证明,市场经济释放了社会主义的新活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蕴藏了极大的积极 性,但被体制压抑了。我们曾经用“大河没水小河干”的俗话教育人们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 益,岂不知,这句判断式的句型是说,大河没水时,小河一定已经干涸了。先果再因的表达方式 被错误地理解为前因后果,因果关系的倒置、不但曲解了自然现象,而且导致对社会发展方式 的误导。个体积极性的压抑,最终导致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受损。大河和小河的辩证关系,生 动解释了市场经济的意义所在。 今天我们还用这个比喻来看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的积极作 用,小河有水,大河满。企业和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只 有藏富于民,才能民富国强。
(二)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优势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建立初期,彰显了巨大的制度优越性,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也发挥 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转换释放出经济活力,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发展 了生产力。但我们只是看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则是片面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 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 ” ②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与经济计划结合在一起的;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优势越来越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没有消失,而只是换了 一种实现方式,形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优势。 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办大事的优越
·76·
总第1期 文 魁 规制市场经济论纲 2020年第1期
① ②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关 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15,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15年11月23日),《习 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
性,不仅在计划经济体制可以彰显,在市场经济体制同样可以彰显。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大 事,市场经济办不到、也办不好,是市场经济的短处,只有靠社会主义制度、或与社会主义制度 相结合,这些大事才能实现。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所在。 社会主义制度办大事的优越性,首先是想大事,社会主义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始终 是从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有奋斗目标、有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百年目标,就是最大的大事。经济体制的选择、调整和改革最终都是 要服从这个大事的;其次是谋大事,从分步走的时间战略安排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优 化,也都是全国一盘棋的大事;第三是抓大事,强调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千年大计、国家大 事,一张蓝图干到底,这些都是市场无能为力的大事;第四是紧握大国重器,狠抓国计民生、科 技进步和国家安全的大项目、大工程、基础设施、攻关课题,这些也是不能全都放给市场的大 事;第五是制定大政策,虽然在资源配置上市场起决定作用,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着 力点和主攻方向都是由各方面政策把控的。社会主义办大事的能力,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提供 保证的,由于市场经济承担了大部分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功能,社会主义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彰显出从未有过的新优势。 三、私利公益:市场经济基础属性的再认识 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和市场经济有机融合呢? 其中一定有其能够共生的基础。为此,我 们有必要回到斯密、再读马克思,发现能够与社会主义融合的市场经济基础属性。 (一)对“看不见的手”的新解读 市场经济是私利经济,几乎是人们的共识,无论是何种学术主张。这个认识来自政治经济 学鼻祖亚当·斯密。他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论断,强调市场上每个人都出于自己私利的打 算,由此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就成为市场经济的信条。虽然斯密也指出结果使社会获得了更 大的利益,但由于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完成的,经济学家对这只手也就视而不见了。我们仔 细品味斯密的这个论断,不难发现,市场主体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不假,但商品卖的出去,必须同 时必须考虑自己的商品能够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亚当 ·斯密: 1972: 14),而能说出“对他们有利”,一定是了解对方的需要,同时说明自己出售的商品 是按照他人的需要提供的。斯密对于“交易的通义”的论述实际上已经揭示出利己的同时也必 须利他,否则难以完成交易。所以,说市场经济只是私利经济是片面的,私利公益经济才是市 场经济的基本属性。那只看不见的手,一定是来自公共利益,来自经济整体结构对价格的引 导;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恰恰是公共利益。我以为,马克思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原理,揭 示了看不见的手的功能所在,而对看不见的手的新解读,正是探索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融 合的锁钥。 (二)马克思商品经济三对矛盾转化学说的新启示 马克思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重属性入手,进一步确立了商品内在的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内在矛盾,其背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而商品交换一旦实 现,使用价值就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就转化为抽象劳动、随之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马 克思商品经济三对矛盾转化的学说,深刻揭示了商品交换对人类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内在矛 盾转化的深刻意义。而这个学说,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有机融合提供了重 要理论新启示。社会主义追求的是社会总劳动直接的按比例分配和时间节约,避免资本主义 ·86· 总第1期 政治经济学研究 2020年第1期
经济危机产生的巨大浪费和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而市场经济可以提供社会劳动通过价值运 动实现的可能性,但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以对异化的防范和纠偏。中国的实践,以 “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证明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可行 性。这一可行性从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三对矛盾转化学说得到理论支持。 (三)等价交换与等量劳动交换的共通原则 按劳分配学说的基本条件是全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个人提供的只有劳动,得到的只是 个人消费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不具备这样的完全条件,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 分配的主体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原则可以而且必须通过市场运行实现,笔者为 此进行过理论探讨,认为按劳分配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运行实现。(文魁, 1995: 97-113)其主 要的理论根据,是按劳分配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内在要求,与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有着共 通的原则。 (四)市场经济的平均化运动与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 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马克思的重要经济思想,影响着他对人类经济生活和历史演变规 律的认识。他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 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 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马克思, 1972: 368)那么,市场经济是什 么样的表现形式呢? 笔者曾经在研读大量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基础上,引用了马克思主义文献 的许多论述,概括出:平均化是市场经济运行内在的基本机制。从马恩留给我们的遗产中挖掘 出市场经济的平均化运行机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恩格斯 指出的:“那么平均的过程事实上是怎样完成的呢? 这是个特别有趣的问题,马克思本人对此 谈的不多。”(恩格斯, 2976: 577-579)对这个“特别有趣的问题”,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平均化的 运作方式和成因。(文魁, 1995: 92-95)今天,当我们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升为基本经济制 度时,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五)经济全球化与人类大同理想 天下大同是人类社会美好的愿景,无数文学作家和理论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笔墨。人类 大同也是共产主义者的最高理想,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 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作用,为人类大同打下了物质基础,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 2009b: 35)正是有了世界经济的基础,才能喊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战斗口号。所以,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只有顺应这个趋势,才能开辟新路。正如 《共产党宣言》预言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 出来的魔鬼了”(马克思, 2009b: 37)。如今首先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 全球最先进的生产力和军事装备,却逆经济全球化而行,片面强调本国优先,破坏国际合作,难 以担当引领人类进步的使命。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欧洲各民族的真 诚的国际合作,只有当每个民族自己完全当家作主的时候才能实现。”(马克思, 2009b: 24)如 今,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在站起来、富起来之后,又奔向强起来的民族复兴,在这样 的历史时刻,顺应历史潮流,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体现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优越 性可以有机融合的内在机理。 ·96· 总第1期 文 魁 规制市场经济论纲 2020年第1期
四、异化与分化:市场经济的短处 市场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也出现了不 尽人意的短处,特别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是暴露出不符合人类进步历史趋势的种种弊病,这 已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市场经济的短处和滋生的弊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实 践中,也多有出现,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悖。这些弊端是市场经济的天然短处,我们同样应 该深刻认识。只有理论认识到位,才能有效治理。 (一)货币没有臭味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价值有了独立的表现,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另外的后果,从货币上看不出它究竟怎样落到货币占有者手中,究竟是由什么东西转化而来 的,“货币没有臭味,无论它从哪里来”(马克思, 2009 c: 132)。货币没有臭味的特性部分改变了 市场经济私利公益的基础属性,导致私利与公益的分离,惟利是图成了市场经济的唯一动机, 而公共利益则成为与市场经济对立的概念。货币没有臭味还导致一系列丑恶现象的滋生,从 价格欺诈、缺斤短两、假冒伪劣到偷税漏税、洗钱抢劫、贪污腐败,直至一切使用货币的角落的 丑恶,无不滋生于货币这一特性。 (二)利润追求导致经济脱实向虚 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可以只卖不买,破坏了卖与买的时空平衡,使得商品经济三对 矛盾难以完成转换。虽然由此而生的金融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经济快速扩张和国际化,但也生 成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矛盾,导致经济的脱实向虚和产业空洞化。 (三)市场经济的事后调节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市场经济的平均化运行,具有经济最终归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功能。但其调节的自 发性和事后性必然产生周期的经济危机,带来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四)存在市场失灵区 市场经济存在失灵区,是不争的事实。我国提出的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 大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很多都在市场失灵区,离开社会主义规定性的作用,仅仅靠市场机 制是很难实现的。 (五)垄断破坏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产生效率的基本机制。但市场的自由竞争必然产生集中,而集 中必然导致垄断,垄断反过来又破坏竞争。这是市场经济自发运行必然产生的自我否定。为 了保证市场经济的竞争优势,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制定了反垄断法,以法律的强制力维护市场 经济的竞争优越性。 (六)异化和分化 异化是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的弊端。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 析,他指出:“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当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 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 部分工人回到了野蛮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 愚钝和痴呆。 ”(马克思, 2009a: 158-159)刘易斯·芒福德甚至认为“就资本主义对城市的关系 ·07·
总第1期 政治经济学研究 2020年第1期
�������������������������������������������������������������������������������������������������������������������� ��������������������������������������������������������������������������������������������������������������������������������������������������������������来说,它从一开始就是反历史的”(刘易斯·芒福德, 2005: 430)
市场经济的异化似乎不可避免,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异化为对货币的追求、利润的追求;商 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金融拜物教主导着社会价值取向,逐步偏离人的原本目标。等价交换 的原则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侵袭并污染着公共权力、公共事业以及教育、卫生、科学 研究等非经济领域。 货币转化为资本后,市场经济更是会带来收入差距拉大和阶级分化。异化和分化,甚至可 能导致人类文明的蜕化,作为个人,可能会冲破做人的底线;作为国家,甚至是文明程度最高的 国家,价值法则也可能倒退回丛林法则。 市场经济的弊端是一个客观存在,不会因我们的良好愿望而消失。既然我们选择了市场 经济,就不能只看见其长处,而且也要学会与市场经济的短处为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但能 与市场经济的长处相融合,也要有效抑制其短处、防范其弊病。 五、规制下的自由: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 市场经济弊端的客观存在,特别是惟利是图对公共利益的背离,必然要求对市场主体行为 加以规范,切实保证市场运行的秩序,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规制: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然要求规则和制式 所谓规制,是指人们行为必须遵循的规则和制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行为管 理或制约的制度安排。为了确保市场秩序,市场主体的自主决策必须遵循各种行为规则;为了 使市场交易更加顺畅,各方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制式,以及全社会通行的一致标准。规制是人 类社会在不断克服市场经济短处中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必须有规制作 为制度保证,各个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例外。 (二)政府是规制制定和执行的责任主体 规则可以以市场主体共同认同的合约方式形成,但主要的责任主体是由政府承担。实现 公共利益的制度创新,由每一个公民参与的充分谈判形成合约的方式很难实现,而由政府充当 创新主体则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这已为历史所证明。正如卢梭讲过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 真正的民主制从未存在过,也永远不会存在。 ”(雅克·卢梭, 2016: 71)市场的优势是能最大限 度调动每一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经济充满活力。但市场不是一个责任主体,不会 承担任何责任,宏观的不会,微观的也不会。人们都说不要找市长、要找市场,但出现价格上 涨、失业率提升,本来是市场的必然现象,但谁也不骂市场,而是骂市长。政府必须对市场经济 出现的所有问题承担责任,因此,政府首先必须保证市场的秩序,政府要对市场负责。政府作 用与市场作用的不同之处在于,市场主体的动力和动机是个体的利益;而政府是整体利益和公 共利益的代表。从这点上看,政府不但有作用,而且这个作用不可替代。 (三)国际组织制定的各国都要遵循的规制 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规则,不仅存在于一国之内,而且存在于各个国家之间。随着市场交易 跨越国界,形成世界经济,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不断出现,越来越严格的国际公约和协议形成 了各国必须共同遵循的国际规制。如WTO组织制定国际贸易规则和裁决贸易纠纷,国家国 际劳工组织制定各国都应该遵循的国际劳动标准。 (四)市场经济的文化规范 随着市场经济弊端的出现和暴露,除了形成以强制为特征的政府规制外,还形成了市场经 ·17· 总第1期 文 魁 规制市场经济论纲 2020年第1期
�������������������������������������������������������������������������������������������������������������������� ��������������������������������������������������������������������������������������������������������������������������������������������������������������济的文化软规制。 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其实就是一种市场经济文化。 马克思在揭 示剩余价值来源时,在理论上也是排除了贱买贵卖的可能性,遵从等价交换原则的,因为背离 价值规律,交换难以持续。所有市场主体对等价交换原则的认同,是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 的基本前提,从而形成了市场经济的文化规范。 来自外部的强制性规制难以消除背离市场经济私利公益原始属性的惟利是图。正如马克 思辛辣讽刺的:随着利润吸引力的提高,资本的活跃程度也随之提高,从铤而走险、敢于践踏一 切人间法律、直至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因此,人们呼唤道德情操、呼唤公平正 义、呼唤诚实守信。市场经济的文化规范始终与市场经济同行。当灾难来临时,某些商品的提 价,按市场供求规律本来无可非议,但涉及治病救人商品的涨价,却一定会遭受全民一致的强 烈谴责和鞭笞,贬之为“发国难财”。可见,私利一定要符合公益,至少不能损害公益。众怒不 可犯,市场经济的公共利益高于私人利益,必须由规制来保证。 (五)如何理解市场经济的自由 自由,确实是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但市场经济的自由是社会人的自由,而不是自然人的 自由。这里,让我们重温一下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一段论述:“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 态,人类本身也进行了一场瞩目的变化。在行为中正义代替了本能,道德由此产生。只有当责 任的呼声代替了行为的冲动,权利代替了贪欲,此前仅仅考虑个人私利的人类就不得不开始按 照另外的原则行事。在这种状态下,虽然他失去了自然赋予的诸多便利,但他也从这里重新得 到了巨大的收获:他的能力得到了开发与锻炼,思想得到了拓展,他的感情变得更高尚,他的灵 魂也得到了升华—只要不是滥用这种新处境致使他堕落得比原来的出发点更糟糕—人类会进 入一种社会状态而永远脱离他的自然状态,从此他成为智慧的生物,而不再是愚昧、局限的动 物。”(雅克·卢梭, 2016: 19)他认为,社会契约使人失去的是天然的自由,我们对自己制定的法 律的服从才是真正的自由。国家越大,自由就越小。市场经济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规则下 的自由。 虽然规制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特性,但西方国家仍然愿意自称为自由市场经济。 标榜自己的自由是虚伪的,只是反对其他国家正当规制的借口和理由。在贸易战中,所谓的自 由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不但对自己国家的企业发号施令,而且跨越边界,实行长臂管理,对其 他国家的企业直接进行制裁。他们的所谓自由,是强者的霸凌自由,弱肉强食的丛林自由。
六、规制市场经济的新内涵:规划导向与制度约束 以规制市场经济的命名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区别于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 规制市场经济不但有着现代市场经济共同的规范化内在要求,而且有着来自社会主义制度的 特有要求。 (一)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共同规制 规制市场经济的规制,首先是和国际接轨的规制。中国的市场经济的规制只有和国际接 轨,才能融入世界经济。为此,十九届四中全会文件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部分 指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 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 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这些都是市场经济通行的规制。同时,也必须传承人类在市场经济实 践中逐步形成的市场经济的规制文明。如“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 ·27· 总第1期 政治经济学研究 2020年第1期
�������������������������������������������������������������������������������������������������������������������� ��������������������������������������������������������������������������������������������������������������������������������������������������������������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 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探索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加强资本 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 风险”。 ① 这些规制,在行政制度建设的条文中,又专门提出了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完善政府经 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 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 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只有完成这些制度建设,中国的市场经济才能在 扩大开放中真正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接轨。 (二)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特有规制 我们之所以以“规制市场经济”的概念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属性,还因为它具有 不同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新内涵。这些新内涵,来自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体现了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个新内涵是:规划导向、制度约束、新发展理念和国家发展战略。 所谓规划导向,是社会主义经济为避免市场规律盲目发生作用的特有制度安排,是对计划 经济优点的合理继承。我们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但不能放弃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内在逻辑的合理延伸,国民经济的五年规划接续了五年计划 的排序,规划以和市场经济相融的规制方式,把控着国民经济的走向。 所谓制度约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 体系对经济运行的约束。包括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各方 面制度在内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环境, 是市场行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形成了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规制。 在国家发展战略面前,经济体制的选择和调整只是目标的实现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 场多一点,完全服从于国家发展战略。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受其规制。 这些新内涵是西方自由市场经济所不具备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特有规制 与共同规则并不矛盾,因为市场经济的共同规制也是公益制约私利的要求的产物。社会主义 特有的规制,有些已经与共同规制融合在一起。 七、规制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运行机制 规制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既体现着市场经济的共同要求,又体现着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要求。那么这一特性生成的制度基础是什么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指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②这三项基本经济制度就是 规制市场经济特性产生的制度基础。其中,所有制结构是基础、分配结构是所有制结构的实
·37·
总第1期 文 魁 规制市场经济论纲 2020年第1期
① ②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辅导读本》, 2019年11月,第21页。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辅导读本》, 2019年11月,第36页。
�������������������������������������������������������������������������������������������������������������������� ��������������������������������������������������������������������������������������������������������������������������������������������������������������现、经济体制是前两项基本制度的实现方式。三项制度内在统一、辩证相联。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在对资本主义弊病的理论批判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逐步生 成的。尽管其实现方式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有所调整,实现程度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但其方 向不会变、实质不会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全方位的,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 面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发生作用,形成规制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党的四中全会概括的我国国 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生动刻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要有:党的集 中统一领导,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确保社会主义方向;人民当家作主,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 展;依法治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经济发展着眼于国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公 共利益,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共 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社会充满生机 活力等。 (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切优越性都是来自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是由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决定的。所以,虽然为了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们在所有制结构中增添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公有制经济一起形成了两个毫不动 摇,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丢,如果丢了,人民利益和人 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就没有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也就失去了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 将荡然无存。当然,公有制也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方式。党的四中全 会特别强调“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 本”,就表现了坚持社会主义的定力。三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第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 最基本的经济制度,是基本的基本。 (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市场经济实现方式 市场经济的一个弊端是事后调节,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规律虽然最终会迫使经济回 到平衡,但调节经济的这种自发性必然带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生产力 的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就是要把事后调节变为事前决定比例,马克思甚至把这种经济调 节的自觉性看作是人脱离动物界的最后标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践,是人类第一次自觉 进行经济调节的伟大尝试。但由于缺少“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的必要前提和生产 力基础,“人的贬值”虽然得以终止,但“人的价值”却未能充分实现。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 转换为市场经济后,社会主义经济调节事前性和计划性 的优越性必须寻找新的实现方式。社 会主义是自觉的,市场经济是自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是被动的、放任的自发调节,一 定是“自觉+自发”的联合调节,是自觉把握客观规律的主动调节。 八、治理效能: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根本标志 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以贯之的追求,也是新时代的重大任 务。那么,如何判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呢? 我以为,就是要把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更好转换为治理效能。其关键,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制效能。 具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7· 总第1期 政治经济学研究 2020年第1期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