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三部曲之二:技巧
一、关于理论
1、如何做理论?
同学们在教科书和论文中读到的模型,基本都是从假设开始一步步推导。如果同学们就此认为做学问也应该延续这种套路,就完全错误了。教科书上出现的模型已经打磨了无数遍,写的时候一定是按顺序写,但其构思过程一定是反向,即先构思一个符合直觉的“故事”,然后用日常语言表达出来。对同学们而言,这一过程颇有些挑战性。有的同学能写出理论模型,但不会用日常语言表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是对理论模型理解不到位。
我认为,写一篇理论文章好比讲一个故事,先构建一个符合直觉的框架,然后找到相应的经济学理论,最后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如何把你的理论成功“推销”给期刊审稿人?这其实是“一锤子买卖”。多数时候,审稿人审稿只看整个“故事”是否合理,即文章的推导是否有问题,至于文章的假设正确与否,审稿人通常很少在意。这样的审稿标准可能放过一些错误,导致很多名人发表的文章也存在逻辑错误。我们常说做理论难,难就难在这里。论文作者既需要讲好故事,还需要确保假设合理,模型运用得当。大家切忌从现成的假设出发,用标准的模型来研究现实问题。
2、做理论模型的步骤
1) 确定理论和因果关系。简单说就是先把理论这个“故事”讲起来。
2) 构造一个可以产生预期结论的经济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防止“短路”。我反对大家做那种X影响Y的回归分析,因为X影响Y太直接,也是“短路”的一种。好比用一顶帐篷来隔绝蚊子,然后讨论会产生什么结果,这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3)确定模型和假设。以上步骤可能需要重复很多次,最后确定的假设一定是通过模型的机制能够得到想要的、结论最少的假设。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读书时,我也曾陷入写不出理论模型的困境。当时我咨询一位数学系博士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回答让我醍醐灌顶。他说,任何结论都可以推导出来,关键看假设是什么。
不难看出,理论都是建构出来的,不是必然的东西。很多人在发表文章时都会提到“我在这里做一个技术性假设”。对理论文章而言,假设能否推导很重要,但使用“技术性假设”这样模棱两可的词汇,就可以一笔带过。由此可见,经济学比较仁慈,给了研究者一些假设的空间,但也不能太离谱,不能从假设直接推导到结论。倘若别人看到假设就知道结论,这样的研究也没有意义。
理论很奇妙,有时我们自己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推导到最后发现有如此多的命题可以证明,这是一种令人兴奋的经历。我建议年轻同学们不要怕,要勇于尝试。我虽是农经系出身,但我也写理论文章,直到现在还在写,马上要出版的一篇文章就是聚焦“中国选拔制度里忠诚与能力的平衡”这一问题。这是一篇经验研究文章,但也有一个理论模型,指导后面的计量研究。在写理论模型的时候,如果你的模型很复杂,可以先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把直觉告诉读者。
3、如何检验理论模型的好坏?
在这一点上,我们往往被Friedman迷惑了。Friedman认为,只要模型和现实吻合,这个模型就是对的。我曾经问过芝加哥联储的主席,研究宏观的学者怎么知道采用的模型是对的?芝加哥联储的主席表示,如果模型能推导出来,并且和现实的数据都能吻合,就相信这个模型是对的。
这就是典型的Friedman标准,我觉得这个标准不够完善。除了数据,我们还要看机制是不是合理,假设是不是合理,模型是不是应用得当。这样的要求可能让我们这些做新政治经济学的人更发愁,因为新政治经济学缺乏一个广为接受的模型,又如何能用模型去说服别人,证明模型应用得当?所以说经济学不是纯粹的科学,科学不会在意模型是否精巧。我认为经济学多少还有点像文学,还有点理论物理的意思。在经济学的范畴里,找到一个理论模型并不意味着成功,还要看结论是否符合直觉,是否比现存理论得到更多、更一般化的结论,以及结论是否经得起数据的检验。这些都非常重要。